我是台南人,在台北唸書快六年,回家的時間不太長。對台南的印象似乎越來越模糊。有一天高中同學寄e-mail告訴我這個網站:Come From Tainan
那些照片讓我所有的記憶一下子跳了回來。
看到這個串連10 Places of My City的活動,我決定也來寫寫我記憶中的台南。
<1>台南女中周邊:我念的國中也在附近,在這個圈子晃了六年,位於市中心,常吃國中附近的福記肉圓,裡面包的肉一點都不肥,合我的胃口。那個圈子有我穿著中學生制服的回憶。
<2>成大:離我家很近,偶而會去成大圖書館找資料,高中的時候旁邊的麥當勞因為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聲名大噪。附近的育樂街食物俗又大碗,有名的18巷裡面有很多有氣氛的店。成大校區很多,我最愛的是成功校區裡的工學院大道。帶朋友去成大逛逛我大概還可以說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景點,例如那棵榕樹就是國泰人壽的標誌啦八拉八拉。
<3>北門路:台南中學生逛街好去處(至少在我那個年代啦),很多唱片行、運動用品店、電腦相關產品、書局。很小的時候曾經在這裡的YAMAHA上音樂班,後來YAMAHA搬家了,我也搬家了。
<4>電影院:中學段考完有時候會去學校附近的電影院看電影,那時候台南還沒有華納威秀之類的影城,去的是比較舊式的電影院。總之那是一群中學女生背著書包機哩刮拉的畫面。
<5>小東路+東豐路:離我家最近的兩條大馬路,應該都有50米寬以上,最令我難忘的是兩旁栽植的花木。夏天,火紅的鳳凰花和金黃的阿勃勒、黃花風鈴木染亮了天空,是我記憶中台南的顏色。
<6>眾多古蹟:古蹟在台南市中心隨處可見,我念的國中對面就是「全台首學」孔廟,高中時放學回家會在延平郡王祠圍牆外面走上一段。從小只要有外地的親朋好友第一次來台南,我們一定帶他們來趟古蹟+小吃之旅。每個古蹟我想至少去過不下十次吧。高中推甄上大學之後跟同學一起去參加台南市政府舉辦的古蹟解說員課程,覺得非常有趣,也更懂得如何看古蹟。以後有機會回台南想要去當古蹟解說員。其中最喜歡的是孔廟,氣氛肅穆莊嚴,卻不冷清,聽說考試前去孔廟拜拜很靈。
<7>桌球館:在東豐路上,曾經去那邊打過兩個暑假的桌球,算是發展我桌球興趣的啟蒙,那裡採會員制,有發球機和一堆強者。負責俱樂部部分的前國手如果有空會撥些時間指導新手的動作,或者是跟那些強者友誼賽。
<8>胡媽媽:在台南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兒童美語補習班,課程一套三年,每次都要考試、錄音給外籍老師訂正、背課文,聽大家說英語,一季課程結束還會來個大考。胡媽媽本人和外籍老師各用一半的時間。設有家長席,大多數小朋友的家長會幫小孩子上課錄音等等。以我現在的眼光看來這個補習班好像很填鴨,不是那種讓孩子自然而然習慣兩種語言的那種,可是我必須承認這非常有效。至少讓我有還不錯的發音,文法雖爛還是有一定的語感,還有看到單字能夠開口念(他的教學法好像類似現在流行的自然發音法),不害怕英文。我還蠻感謝胡媽媽的。
<9>眾多小吃:因為爸媽都不是台南人,所以道地的台南小吃並不見得合我們家的胃口(例如:我們一直覺得鱔魚意麵很甜,可是台南人同學堅持不會。)不過還有一些是我愛的:例如虱目魚還有剛剛說的福記肉圓。台南人很愛吃虱目魚,魚皮魚腸都吃。我特愛吃虱目魚肚,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只有在台南看到那種去刺的虱目魚肚,刺很少,很鮮美,其他地方虱目魚相形之下肉質就老了很多。另外我愛吃萬川號的黑糖餅(不知道正確名稱是啥),中空,硬硬的餅殼內裹了一層黑糖,聽說台南媳婦坐月子時其中一種補品是把黑糖餅開個小洞,灌入蛋汁,煎麻油吃。
<10>台南車站:到台北我最常搭的交通工具是火車,其實我很愛搭火車,規律的節奏帶給我安定的感覺。北上時如果我坐的是右邊靠窗的位子,我一定趴在窗邊再看一眼小東路和東豐路(特別是夏天),才心滿意足的拉上窗簾開始休息。
延伸閱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為了避免spam,留言會先審核過才會公開喔!